6月12日,《中國日報》第10版半版刊發《川劇———成都走向世界的另一張“制勝牌”》一文,以24歲的美國青年Lisa Bielby到成都學習川劇並參加川劇比賽為切入點,從川劇的起源、現狀及獨特的表演形式等方面對川劇進行了概述,著重介紹了對外國觀眾充滿吸引力的川劇“絕活”變臉的相關知識,同時稿件還對金沙、都江堰等成都著名的歷史遺跡進行了介紹。
  Lisa Bielby是有史以來參加川劇比賽的第一個外國人,她出生於美國密歇根州,13歲開始在家鄉學習戲劇,24歲時來到成都,進入四川省川劇院學習更多傳統的說唱技藝。
  但Bielby並不是這裡招收的第一個外籍學生,這也表明古老戲曲川劇已經在逐漸成為一種全球關註的傳統藝術。
  川劇起源於明朝末年和清朝初年,那是大批外地移民集中涌入四川的時期。
  2006年,川劇被收錄到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現在,雖然流傳範圍不及京劇,但這種古老的藝術因其較之京劇而言更為靈活多變的特征而為人們所廣泛熟悉。
  川劇中加入了四川方言、風俗、民俗音樂和舞蹈元素,是四川文化所獨有的更富幽默性的戲劇形式。
  變臉是川劇的重頭戲,這種表演形式來源於古時候人們在臉上塗畫以驅趕野獸的習俗,現代川劇將變臉發展成為了專門的藝術。表演者自行準備臉譜,其他人都不知道他們是如何做到在觀眾的註視下快速變換臉譜而不被髮現的。不同的臉譜代表神態和心理狀態的變化,是情感和戲劇化轉變的藝術化表現。
  這種戲劇藝術主要有三種表現形式,即“抹臉”、“吹臉”和“拉臉”。“抹臉”要求表演者在臉上的特定部位塗上化妝品,“抹臉”動作在一瞬間完成,同時表演者的面容也發生了變化。“吹臉”過程使用金色、銀色和墨色的粉狀化妝品,舞臺地板上放置一個裝有粉狀化妝品的小罐,表演者需變臉時,他們先向罐內吹氣,罐內的粉狀化妝品即隨氣流噴灑並粘貼到表演者的臉上。“拉臉”過程最為複雜,其表演者需要在裁剪好的錦緞片上繪製不同的圖案,再在這些布片上連上絲線,最後一張張貼到臉上,絲線固定在腰帶或戲服的其他不顯眼位置,在舞蹈動作的掩護下,隨劇情的發展而迅速逐張收走這些臉譜。表演者可在20秒內更換10張左右的臉譜。
  此外,3000多年前金沙文明的遺址就坐落在成都。人們將其視作21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成都市範圍內還有青城山和都江堰水利工程。青城山一直被認為是中國古代本土宗教———道教的發源地,而都江堰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有刪節)  (原標題:川劇———成都走向世界的另一張“制勝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k23fkkv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